綠能產業

~
出版日期 2025-01-10
作者 黃冠綸
15

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作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全球已投入大量資源促進其應用。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全球844個CCUS專案中,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專案數量居於前列,其中碳捕捉技術在全產業鏈佔據核心地位。企業發展碳捕捉技術策略多樣,包括自身製程改善、新業務發展及以碳捕捉為核心經營模式,並透過多元資金來源推動發展,例如政府補助、募資、碳權販售及上市。未來,台灣可借鑒國際成功經驗,結合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完善產業鏈,探索資金籌措新模式,加速碳捕捉技術商業化進展,提升全球競爭力。

出版日期 2025-01-03
作者 李沅融
8

全球浮動式風電目前正處於從原型機到示範風場的過渡階段,目前已經併網的風場多為單機的示範風場,預估在2030年之後才會進入商業化階段。市面的浮動式水下基礎依照設計形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半潛式、浮筒式、駁船式以及張力腿式,其中又以技術成熟的半潛式水下基礎為目前最為常見的種類,尤其是由Principle Power推出的WindFloat系列為技術成熟度較高,且已經被安裝在數座風場,取得驗證的浮台。從近期浮台的發展趨勢來看,各製造商及技術開發商已經針對風力機大型化的趨勢,對浮台的細節進行完善,同時提出新的方案設計。目前我國已經提交環評審查的浮動式專案共13案,其中9案已經通過審查,4案則還在審查中。從開發商目前提交的文件來看,多數專案都偏向使用技術較為成熟的半潛式浮台。

出版日期 2025-01-03
作者 林子欽
6

隨著離岸風電、油氣產業與船舶市場的增長,海上塗料需求迅速擴大,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39.9億美元。面對國際標準NORSOK M-501和ISO 12944-9的高規格要求,台灣塗料製造業正積極尋求技術升級。永記造漆和柏林公司雖具備基礎設施,但缺乏實際應用經驗,多依賴國際品牌佐敦與Hempel。透過產業政策與外商合作,本土廠商有機會提升生產能力與技術標準。在智慧化製造方面,國際廠商如ROSS、GMM Pfaudler與Bühler等提供高速分散機、剪切攪拌機與珠磨機等先進設備,優化塗料製程效率和品質。台廠應聚焦國際標準的檢測設備開發,如光譜儀和色度計,以填補市場需求並強化本地供應鏈競爭力,推動海上塗料製造邁向更高效與國際化的發展。

出版日期 2024-12-24
作者 陳靜樺
9

日本政府自2019年起持續公告新增及調整具離岸風電發展潛能之海域,並陸續展開各場域之競標作業,截至目前已公告兩輪風場得標結果,並已進行第三輪招標。為因應國際趨勢,日本政府已規劃針對未來競標規則進行調整,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風場開發風險,確保該國再生能源目標如期達成。除了針對政策的探討外,本文亦觀測該國離岸風電產業現況並歸納發展趨勢,發現今年度日本積極推動浮動式水下基礎新技術,且已收穫成果,而在風力機供應鏈的部分則藉由提供周邊零組件與服務來切入。透過本文,將可更了解日本在2024年於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動態以及對未來的布局方向。

出版日期 2024-12-13
作者 陳芙靜
7

面對中國大陸業者的低價競爭,歐盟以永續性及產業韌性為主軸,祭出關鍵原物料法案、淨零產業法案等鼓勵在地生產,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另為緩解CBAM成本,離岸風電開發商可能要求供應商採用更綠色的生產流程。有鑑於我國在205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達40~55GW之目標量,大量離岸風場施工在即。離岸風電不僅要提供零碳的潔淨能源,如何在上游供應鏈、施工安裝及運維等各階段達成淨零,將成為未來我國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之重要課題。

出版日期 2024-12-12
作者 李孟諺
12

金屬有機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自合成技術突破後,引發產學研投入各類應用探索,並加速其商業化發展。研究機構IDTechEX預估,全球金屬有機框架市場規模將自2024年的3,460萬美元成長至2034年的6.8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4.8%,其中碳捕捉為關鍵應用。許多學術研究顯示,金屬有機框架較傳統碳捕捉技術更具有成本效益,但每噸吸收成本40至100美元,仍難以快速商業化。材料生產成本為關鍵瓶頸,因此吸引許多業者投入創新合成技術開發,如Promethean Particles公司發展水熱合成技術,藉以降低生產成本。Immaterial公司投入單體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MOFs)開發,以解決產業應用粉體產生的問題。NuMat Technologies則以合成後修飾技術提升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功能與穩定性。這些公司的技術突破均受到市場的認可,近兩年進行的融資計畫都得到創投與關注綠能技術發展企業的投資。今年第六屆唐獎永續發展獎頒給突破金屬有機框架技術的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奧馬爾·亞基(Omar Yaghi)教授。來台領獎時,他表達金屬有機框架在未來碳捕捉領域將是關鍵的重要材料。台灣目前仍以學研單位為研發主力,但產業具有合成、量產和多元應用開發能力。未來,政府可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結合台灣生醫、電子、化學產業的技術實力,推動開發適合各產業應用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進一步帶動產業邁向下一個創新成長階段。

出版日期 2024-11-01
作者 李孟諺
14

碳捕捉是將二氧化碳從空氣或工業排放源中捕捉或分離的技術。受到近幾年全球淨零排放發展的影響,碳捕捉技術受到產業高度重視,視為有效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關鍵之一。碳捕捉可以分為燃燒前碳捕捉、燃燒後碳捕捉和富氧燃燒。目前產業發展以燃燒後碳捕捉為主,關鍵技術包含化學吸收、物理吸收、物理吸附、薄膜分離法和低溫分離法。其中物理吸附方法較適用於中低度二氧化碳排放源,有機會提供給多數的低濃度排放源企業使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屬於物理吸附技術的一種。該材料是由金屬離子或金屬簇(Metal ions or clusters)作為節點,通過和有機配體(Organic Linker)之間形成的配位鍵組成穩定有序的多孔洞材料。其材料特性有高比表面積、孔隙可調節性、組合多樣性和可設計性和穩定性與耐用性,成為碳捕捉應用的關鍵材料。全球已有加拿大Svante、美國Mosaic Materials、英國Nuada和瑞士UniSieve等業者將MOFs材料導入產業實際應用,進行工業排放源或直接碳捕捉應用。金屬有機框架是碳捕捉產業的重要原料,但成本仍為關鍵瓶頸;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的選用、合成製程的優化都存在降低成本的機會,吸附與脫附的技術與設備亦牽涉能耗和效率的關鍵議題,進而影響商業化的速度。全球運用金屬有機框架技術的業者多處於驗證階段,仍存在產業創新與發展的機會。

出版日期 2024-10-25
作者 李沅融
11

隨著離岸風電技術在近幾年間快速發展,風力機的尺寸也快速大型化,使得整體製造難度也隨之增加。全球市場環境在新冠疫情後受到高通膨、高利率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影響,使得市場環境惡化,再加上各國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續增加,使得不論是系統商或是零組件製造商都面臨著重大的壓力。為了加速風場的開發進度,國際標竿製造商和技術開發商持續投入材料、設備及銲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並在製程中引進智慧化及數位化的應用,除了解決離岸風電領域人力短缺及製造難度增加的問題,也縮短零組件的製造工時,降低整體製造成本並加速風場的建置速度。

出版日期 2024-07-29
作者 蔡欣芝
24

Hydrogen + Fuel Cells EUROPE展會是歐洲目前規模最大的氫與燃料電池展會,2024年度參展業者總計來自18個國家,共286家產學研等各領域之機構/單位來做參展,主要參展業者皆來自德國,整體而言,有73%的業者來自歐洲。Hydrogen + Fuel Cells EUROPE展會中之H2Eco Award頒給Bad Lauchstädt Energy Park專案。Bad Lauchstädt Energy Park是一個鄰近德國Leipzig的能源專區,專案內具有綠氫產製、氫能輸儲以及工業用氫等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是為首個實現綠氫供應鏈產業化之示範專案。本次展會中可看到歐洲氫能產業發展包含著重於系統之可移動性與以重型載具作為應用發展趨勢,此外,雙極板作為氫能產業鏈中的關鍵零組件,其基材和生產方法的不斷創新和優化。在氫氣產製部分,可觀測到電解槽設計強調模組化和適用於間歇性能源之技術突破,為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出版日期 2024-07-17
作者 李沅融
24

韓國離岸風電產業在2022年因政權交替而出現短暫的停滯,但在2023年出現加速趨勢,相關離岸風場開發法規及產業政策陸續出台,顯示韓國政府對推動離岸風電的決心。韓國風電業者在近幾年間也持續採取擴張策略,不論是與其他國際業者合作增加產能開發國際市場,又或是建立產業聯盟,顯示韓國政府正在偕同業者持續增加其競爭力,並完善整體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