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出版日期 2025-05-14
作者 朱澔偉
10

隨著全球遠距工作與數位科技興起,數位牧民成為新興的國際勞動力族群,各國相繼推出數位遊牧簽證以吸引這類具備高技能、高流動性與消費能力的專業人才。對旅宿、交通與新創服務業而言,數位牧民能帶來可觀消費與創新能量,但對農業、製造業與在地服務等傳統產業則可能產生成本上升、人才斷層等結構性挑戰。我國刻正面臨人口出生率逐年下滑之勢日趨嚴重,勞動力持續缺乏及老年人口增加等嚴峻國安議題,為使國家能正常化及永續化發展,國發會於2024年正式推動吸攬數位牧民來台的計畫,並在達成特定條件下,得核發數位牧民簽證之政策,允許符合收入或他國簽證經驗者入境最長一年。此一舉措將對國內相關傳統產業,在人力運用及素質提升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由於我國數位牧民政策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本文透過比較亞鄰國家的政策現況,推演我國後續政策正式實施後,對在地傳統業將可能產生「活絡非都會區消費」、「促進地方品牌跨境合作」及「加速偏鄉網路建設」等的正面影響,但也伴隨「房價上漲」、「灰色勞動市場排擠」與「數位落差擴大」等負面效應。並建議政府後續應強化在地產業鏈與數位人才協作機制,如建立地方創生與數位工作者媒合平台,確實協助傳統產業接軌國際電商與遠距生態系,以因應這波國際趨勢與供應鏈結構轉變,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出版日期 2025-04-08
作者 朱澔偉
16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正式開戰後,迄今仍然方興未艾,美中全球兩大強權,除了透過貿易戰的方式在經濟與產業的競爭外,之間的競爭甚至已逐漸擴展到前瞻科技的人工智慧領域。2024年底,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在年度報告中,除了提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各項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危害之外,更在反制項目的規劃中,提出正式啟動AI 曼哈頓計畫,規劃透過「公私協力」、「國家級實驗室投入」及「列為國防優先項目」等三項戰略,全面發展通用型人工智慧,企圖以絕對的優勢拉開與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的距離。對園區電子產業而言,美國的產業政策必定會影響後續的營運布局方向,在美中賽局之下我國業者已無雙面討好的空間,在半導體大廠台積電正式赴美投資設廠後,對位於上下游製造電子零組件的園區電子產業而言,勢必需重新思考及規劃全球布局方向,本文研析現今的情勢後發現,未來園區電子產業與美方在AI領域的合作及整體供應鏈關係將更加深化,在根留台灣防止先進技術外流之前提下,本文建議園區電子業者應先做好「強化與美國的協作」、「提升供應鏈的韌性與靈活性」、「深化知識產權(IP)保護」及「與AI領域領軍企業深化合作」等面向,方有機會在AI科技戰中,持續站穩國際供應鏈的關鍵角色,保持競爭力獲取商機。

出版日期 2025-02-14
作者 朱澔偉
23

  我國政府於2023年正式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且「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三子法亦正式入法實施。  對園區傳統產業而言,碳費徵收機制之公告實施相當於正式宣告我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正式啟動,園區傳統產業對淨零減碳已無任何規避之空間,本文針對「企業碳費徵收機制」法規之內容重點與後續對園區傳統產業廠商之影響進行分析說明,同時,以園區具代表性之傳統產業業者案例,進行碳費徵收各項情境之估算演練,以本文列舉之案例,可以發現企業是否制訂自主減碳計畫並有效實施推動,其對後續碳費繳付之最多及最少金額,約有近50倍的差距。園區內之傳統產業業者,勢必須窮盡一切作為,擬定自主減碳計畫,並有效且確實的逐年落實推動,如此,在適用優惠費率之情境下,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對整體營運亦相對具競爭優勢。  故此,本文建議我國業者,現階段應優先由組織內部「建立透明的碳資訊制度」為首要目標,並制定碳排減緩計畫逐年實施,如此,方有機會持續站穩國際供應鏈的一角,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永續競爭力,穩定獲取淨零商機。

出版日期 2024-12-23
作者 蔡惠庄
14

淨零減碳已成為全球趨勢,截至2023年9月,超過130個國家宣布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並制定了具體減碳措施。美國、歐盟、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主要經濟體皆已採取行動。台灣方面,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於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成為全球第18個立法推動淨零排放的國家。台灣鑄造業為傳統金屬基礎產業之一,也是國內非常重要之工業基礎。目前國內鑄造業開始推動減碳措施的企業比例不足10%,隨著各國及台灣推出碳稅、碳費政策,若不及早因應進行減碳,將面臨產業競爭力下降的風險。本文以美國Alcoa、美國MTI及墨西哥Nemak等國際減碳案例做為參考,本文參考美國Alcoa、美國MTI及墨西哥Nemak等國際鑄造減碳案例並將國內產業既有的現況及特性納入考量後,提出以下幾項我國鑄造產業低碳轉型策略的建議作法:製程改善、提升能效推動能源轉型加強廢料回收與再利用

出版日期 2024-12-12
作者 廖鴻瑞
10

2023年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高通膨、升息、地緣政治等因素造成全球景氣低迷,終端需求疲軟,我國傳統製造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產值衰退8%,然而,隨著轉型有成,產品往高值化邁進,附加價值成長5.6%。主力產業方面,金屬機電工業受中國大陸對外傾銷影響,產值下降9.1%,附加價值提升2.1%;化學工業受景氣影響,產值下降13.3%,附加價值則因原油回穩提升12.5%;民生工業受惠內需市場強韌,產值提升4.9%,附加價值提升12.2%。儘管景氣低迷讓整體傳統製造業產值降低,但附加價值率幾乎全面提升,顯示在轉型朝向高值化產品發展的方向上,廠商的投入已有收穫,2023年各產業附加價值提升動能充足。

出版日期 2024-11-28
作者 廖鴻瑞
13

近年來我國在創新研發持續維持高度的投入,不僅研發經費投入名列前茅,近五年研發經費年複合成長率,以及研究強度(研發經費佔GDP比例)均為全球第三,顯示我國對於創新研發的高重視度。主力產業中,以金屬機電工業投入最多研發經費與人力,其次為化學工業、民生工業。然而,除民生工業外,金屬機電工業及化學工業在近五年的研發人力規模幾乎沒有變動,且雖然我國持續高度投入創新研發,但傳統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僅佔整體14.09%,多數仍為高科技產業投入,顯示傳產創新研發能量仍有提升空間。

出版日期 2024-07-17
作者 朱澔偉
9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盛事之一,更是推動全球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契機,然而隨著全球碳中和、淨零減排的意識增強,奧運會的籌辦越來越強調永續發展,因此,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則被譽為史上「最綠」的奧運會,這不僅是對2015年《巴黎協定》的呼應,更是對全球永續發展的貢獻,故此,本屆巴黎奧運設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永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包括碳中和、資源再利用和社會包容等。本屆奧運會以永續發展為其主辦的核心價值,可以預見此舉將為未來全球各項大型活動樹立新的標杆,在各項運動賽事、大型集會等,將逐步要求須納入碳中和、能源管理、綠色基礎設施和智慧技術等方面的要求。對產業園區內之廠商而言,本次的賽事將是象徵參賽各國正式對外宣告,碳中和及綠色化的世界已經正式開啟,未來在相關產品及商業服務的設計上,勢必須以低碳排、可循環使用為主要之目標,方可有機會在全球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本文藉由剖析賽事期間的各項措施作為,提供園區廠商未來在產業與商模服務的設計進行參考,以提前掌握及因應未來市場商機走向。

出版日期 2024-07-10
作者 薛伊琇
16

2023年傳統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為194.8萬人,占製造業比例為68.6%,全球經濟受制於終端市場需求不振及產業庫存調整影響,使得經濟成長力道趨緩,整體製造業動能衰退,傳統產業受僱人員數較2022年衰減1.1%。傳統製造業產值規模較大的主力次產業中,以化學工業的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為平均薪資最高之次產業,薪資分別為新台幣65,355元及55,903元,是唯二超過五萬元的次產業,其次則是基本金屬製造業平均薪資為新台幣43,703元,亦有高於整體製造業平均薪資。不過整體而言,傳統製造業薪資皆有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

出版日期 2024-04-29
作者 朱澔偉
13

近年全球各國重申2050淨零碳排目標,為響應綠色轉型,全球大型企業相繼採取減碳行動,呼應國際環境倡議。當國際大廠陸續響應綠色轉型倡議時,也紛紛要求供應鏈跟進綠化。國際品牌對供應商減碳與環保要求逐漸提升,碳管理也成為企業ESG的重要課題。本文因應園區多數之產業型態,聚焦「工業機械」、「半導體」、「電子與電力設備」與「網路與通訊設備」等產業之國際大廠對氣候目標、環保產品設計重點、永續供應鏈規劃等項目整理揭露,綜整本文之研究發現,現階段國際大廠對供應鏈廠商,製程碳排的資訊揭露程度日漸重視,這些國際大廠甚至會以供應商揭露資訊多寡判斷投入淨零的積極度,以作為往後是否持續納入供應體系之考量。故此,本文建議我國業者,現階段應優先由組織內部「建立透明的碳資訊制度」為首要目標,並制定碳排減緩計畫逐年實施,如此,方有機會持續納入國際大廠之供應鏈,穩定獲取永續商機。

出版日期 2024-04-29
作者 廖鴻瑞
18

工業4.0時代來臨,智慧化、自動化蔚為產業趨勢蓬勃發展,機器人的使用範圍不可同日而語,其應用既可提高生產效率、品質,亦可取代人力,並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材料機械加工多在高溫、高壓等危險環境施作,充滿削屑、粉塵、有毒物質等,在職安意識抬頭,且少子化、高齡化造成勞工市場短缺的今日,面臨著人力斷層的問題。透過導入機器人於材料機械加工領域之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生產效率,解決人力問題,彌補勞工市場缺口,並以參數改善經驗傳承可能造成的技術斷層。同時亦可降低工作環境風險,靈活工作空間運用,同時配合智慧化數據參數的應用,亦有機會讓相關技術突破現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