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產業

~
出版日期 2020-01-02
作者 蘇皖儀
60

本文首先簡介海纜於離岸風電項目開發及營運中之重要性,接著進行海纜運維概況說明,包含海纜類型、常用備品、運維技術及成本。最後藉全球市場規模預測說明未來發展趨勢及我國發展機會。海纜一般分為陣列電纜(array cable)、輸出電纜(export cable)及光纖電纜(optical fiber cable)三種。海纜運維一般分為定期維護(預防性維護)及不定期維護(檢視與修復)。常見備品則有陣列電纜(一般小於5公里)及接頭工具組(jointing kits),通常存放於運維倉庫中。而海纜故障之修復技術,目前仍深受船舶可用性,及備品交付時間影響,顯示此兩方面仍有進步空間,相關業者如能在運維船舶及備品管理方面提出優化的解決方案,將能增加市場競爭力。臺灣方面,因海纜運維技術含量高且需腹地進行運維及備品存放,又因海底沙波變動大之特性,增加作業困難度,提高業者投入門檻。建議短期可透過建立國際同盟合作關係,由我國業者負責運維腹地協尋及備品倉儲作業,由國外提供運維技術,並適時提供國內運維人力實習。中長期再進行海纜續接技術移轉、人力培育洽談及海纜製造的合作,逐步建立切入離岸風電供應鏈之能量。

出版日期 2019-01-21
作者 林嘉容
62

由於「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政策利多優勢、優惠遴選電價形塑的誘因,促使國外開發商大力投資離岸風場,吸引我國傳統鋼結構廠商修改事業策略重心,投入水下基礎製造之業務領域,進而帶動該產業專業人才需求。在人才量化需求方面... ...

出版日期 2020-11-27
作者 蘇皖儀
62

全球離岸風電市場穩定成長,且逐步邁向亞洲與美洲市場,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產業的新成長動能。隨著風場建置完成,後續長達20至25年的運維期間將是確保離岸風場穩定發電的重要工作,也是風場興建商機外,另一個長期穩定的產業機會。有別於離岸風場興建時,各零組件之生產未必需要於風場當地進行;離岸風場運維工作因期限長且運維策略必須依據當地環境進行調整,因此具有高度的在地供應鏈需求,成為帶動風場當地就業機會與技術創新的動力。本文聚焦於我國未來較可能傾向採用外包運維之風場,包含海洋風場、達德風場、台電風場、海龍風場以及CIP風場,並簡介其風場現況及可能之運維規劃。

出版日期 2022-09-12
作者 陳芙靜
63

2021年亞洲離岸風電新增容量達15,368MW,主要為中國大陸14,480MW、越南779MW及台灣109.2MW。隨著日本、韓國等離岸風電政策陸續啟動,2030年亞洲離岸風電市場新增容量將達17.8GW;2022-2030年亞洲離岸風電新增容量年複合成長率達15.2%。綜觀國際大廠於台日韓三國的供應鏈布局,SGRE及Vestas以台灣及韓國為主,在台灣皆以獨資方式建立機艙組裝廠,在韓國則與當地企業合作建立。GE因取得日本首輪風場標案,積極與其在地企業洽談合作事宜,反觀Vestas及SGRE則因經濟規模過小、低價競爭等因素對日本市場持觀望態度。

出版日期 2022-09-23
作者 陳靜樺
63

本文針對國際標竿海纜業者Prysmian、NKT、Nexans以及LS Cable之最新供應狀況及發展動向進行探討。隨著離岸風電的發展,國際大廠皆開始轉進美國及其他新興市場,除了積極爭取供應訂單外,也於該地布局新的生產據點。另外,因應海纜規格的提升,各家業者也投入海纜鋪設業務,自行投資海纜安裝相關船舶。目前我國在政策的驅動下,已促成國內業者投資海纜產線,建議業者可透過國際合作引進技術建立實績,並持續關注國際發展概況與國內需求,於未來深化與國際大廠之合作。

出版日期 2020-03-10
作者 蘇皖儀
66

本文首先介紹全球離岸風場之開發商運維策略,可大致分為自主運維(Hands-on)及外包運維(Hands-off)兩類。接著分別以沃旭能源(rsted)及德唯特(Deutsche Windtechnik)說明兩種運維策略之實際案例,最後針對欲切入運維市場之國內業者提出建議。不同開發商在離岸風電運維上,會有不同的運維合約分包模式,面對未來離岸風場逐漸朝開發商自主運維之趨勢,國內欲切入運維供應鏈之新興業者,可先藉由在地優勢及國外業者在臺開發離岸風場之際,協助外商相關作業建立合作信心,同時展開人才培育及技術研發,逐步累積實力成為切入市場動能。

出版日期 2020-12-15
作者 蘇皖儀
70

根據2019 Wood Mackenzie離岸風電運轉維護趨勢報告,展望至2028年,全球離岸風電運維市場規模將由2019年約30億歐元(約1,080億台幣),逐年增長至2028年約120億歐元(約4,320億台幣),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17%。其中歐洲地區將為全球最主要的風力機運轉維護市場,規模預估達到67億歐元(約2,412億新臺幣),亞太地區離岸風力機運維市場亦呈現快速增長。樂觀評估區塊開發政策,2029年臺灣有望成為全球第六大離岸風電發展市場。加上2026年起在區塊開發推展之下,預計2035年時我國海域將有約1,000座離岸風力機組,運維商機可觀。本文聚焦全球離岸風電開發趨勢、運維市場發展動向,並介紹運維產業契機。

出版日期 2012-06-01
作者 陳芙靜
74

2011年全球新增離岸風力發電市場全在歐洲,共有9個離岸風場總計235台海上風力發電機併入電網,總新增容量達866 MW,投資額約為24億歐元;尚有2,375 MW正在建置的離岸風力發電專案,另2,910 MW離岸風力發電專案的準備工作也已展開。截至2011年底,全球累計有1,405台離岸風力機併入電網,累計總裝置容量達3,915 MW,分佈在11個歐洲國家的54個風力發電場。2011年新併網的離岸風力機大部分(約87%,752.45 MW)位於英國海域,另有約13%位於德國(108.3 MW)、丹麥(3.6 MW)和葡萄牙(2 MW)。

出版日期 2020-07-08
作者 亞達科技 蘇森傑 博士/產品協理
221

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蓬勃發展,面對未來綠能時代無疑是一大利多。然而台灣與國際業者所面臨之挑戰,除了風場建置與後續20多年的運維外,還需克服台灣海峽的險峻環境,以及思考如何建構與維護具備完整多重證照之運維人力。因此在面對如此棘手課題,利用近幾年來技術大幅躍進之AI/AR技術,預期可提供完整與最適智慧化落地解法,將離岸風電運維作業高效化與標準化,消弭現今與未來最為棘手之人力結構問題,確保20年永續發電與環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