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

~
出版日期 2012-12-17
作者 林偉凱
13

日本之不銹鋼產量、出口量及需求量在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口量向來居全球之冠,產量僅次於中國大陸,居全球第二。【圖1】為2001~2012年日本不銹鋼供需變化分析,法商興業公司(Eramet)預估日本2012年鋼材產量325萬噸,出口量121萬噸,進口量15萬噸,需求量約220萬噸,進、出口量之差異非常懸殊,顯示出日本是不銹鋼出口大國。

出版日期 2015-10-31
作者 洪鼎倫
13

印度鋼鐵的發展歷史非常悠遠,早在1907年開始印度即開始生產鋼鐵。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政府大力發展鋼鐵工業。當時成立三家鋼鐵聯合企業,分別位於Rourkeh、比萊及多加普爾,每一家都產量都達到100萬噸,其中位於Rourkeh的鋼廠,為當時全世界第2家採用轉爐煉鋼的工廠。

出版日期 2014-10-31
作者 陳建任
14

哥本哈根協議作出保持全球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代升幅不超過2攝氏度的政治承諾,並考慮將長期目標設立為1.5攝氏度以內。而世界經濟論壇於「2013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13)」中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以及其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列為十年內全球面臨風險之第三及第五位,氣候變遷已是當今人類面臨最嚴重問題之一。

出版日期 2016-03-14
作者 楊瑞雯
14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是近年來各大國際車廠積極發展的智慧車輛技術之一,為了將來可以達到無人駕駛智慧車輛境界的技術進階過程。ADAS為駕駛人提供駕駛車輛的工作情形與車外環境變化並作相關資訊分析,且可以事先警告車輛可能發生的危險狀況,讓駕駛人提早採取因應措施,避免交通意外發生。根據Navigant Research一項最新的研究預測,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可望在未來20年內迅速成長,預計在2035年以前,每年約有近9,500萬輛具有「自動駕駛性能」的汽車銷售到全世界各地。

出版日期 2017-06-26
作者 陳建任
14

根據 2017年4月最新IMF經濟展望報告顯示,未來兩年全球GDP成長率將回升,但與歷史平均水準相比仍低。全球經濟指標持續回穩,但消費、投資、貿易和生產力的成長仍然低迷。本文將針對中國大陸、歐盟、北美、拉丁美洲等主要鋼鐵市場進行簡析,上述四大市場約佔全球鋼鐵總需求的67%。

出版日期 2018-08-08
作者 陳建任
14

智慧化生產的好處包括:提高效率與品質穩定性、增加製造精度與減少缺陷、提高設備利用率與靈活性、加速企業內訊息與知識的溝通等。目前人工智慧也已運用在鋼鐵業的生產上,例如對設備進行預測性震動等特性監控,對可能的故障進行偵測預防;對產品進行全檢;以人工智慧進行製程即時分析與控制等。本文將從主要鋼廠導入數位化技術的案例,說明數位化正如何改變鋼鐵業,以及數位化技術對鋼鐵業的可能影響。

出版日期 2018-10-15
作者 林偉凱
14

塔塔鋼鐵公司研發能量在 2007 年收購了英國克魯斯之後得到了提升,並積極利用世界鋼協組織平台,與參加世界鋼協組織的“超低 CO2 排放煉鋼法(ULCOS)”項目、“未來鋼製車輛”項目和“民用建築用鋼”項目來加速近年來塔塔鋼鐵公司在汽車、建築、能源和電力、光電、起重和挖掘設備、包裝行業與工業應用等領域產品布局。

出版日期 2019-08-05
作者 陳建任
14

出版日期 2019-10-31
作者 林建良
14

根據市調機構DSCC在SID會議中提到,整體全球顯示器市場規模從2018年到2023年年複合成長率為2.5%,2023 年將達到134億美元,但LCD卻每年將下降2.4 %,LCD銷售已在2017年達到高峰,並從2018年開始下降。另一方面,OLED的年複合成長率為 15%,市場佔有率也將由 2018 年的 22%增加到2023年的39%, 逐年壓縮LCD市場。受惠於中國政府大力補助顯示器產業,LCD產能過剩,面板廠也逐漸轉往生產OLED。未來隨著OLED電視、Micro LED、LTPO、10.5代和5G等新的需求誕生,顯示器產業將有新一波投資浪潮。

出版日期 2020-06-03
作者 林建良
14

自2019年,多家國際大廠開始投入資源開發折疊式智慧手機,目前已有三星及華為推出折疊式智慧手機,另外摩托羅拉(Motorola)及TCL也將在今(2020)年推出折疊式智慧型手機,除了手機面板和電視面板之外,AMOLED也擴展到其他應用,如AR/VR、公共顯示器、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車用顯示器等應用,將持續帶動市場以及相關供應鏈產值規模提升。中國大陸政府對於高階顯示器產業的大幅資源補助,及韓國對於AMOLED大力投資與開發,使相關顯示器設備投資持續成長。對此,也使台灣顯示器設備商受惠,切進入中國大陸供應鏈。部份廠商更藉此與日本10代線供應廠商技術合作,進入高值設備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