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總統蔡英文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政策中,包含綠能科技,本文提出產業建議,期望政府未來能夠釋出更多獎勵辦法與推動更多示範案例,透過整合國內再生能源研發及產業能量,積極國際招商、引進人才及技術,推升在地產業及服務業發展。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定的內容包括維持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的目標、向違反減排承諾的政府問責、2030年較2010年減少碳排45%、2050需達淨零排放等。歐盟及美國各州陸續宣布擴大離岸風電設置目標,並強化基礎設施興建、落實在地生產製造及技術創新,以降低碳排放。因應COP26協定,國際風力機系統大廠也訂定2030-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採模組化、輕量化設計以減少材料採購和運輸需求,並鼓勵中上游供應商共同承諾實現淨零排放,包括鋼鐵原料的脫碳、葉片循環回收再利用等。為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供應鏈業者需採用新設備和新技術加以應對。
全球風力發電產業的發展已從淺水區的固定式離岸風場,邁向深水區浮動式離岸風場開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繼2009年領先全球架設第一架浮動式風力發電機組後,再度推動Hywind Scotland Pilot Park,成為全球第一個規模化開發的浮動式離岸風場的開發商。2017年底位於英國蘇格蘭彼得黑德(Peterhead)外海25公里處將矗立5台6MW的浮動式風力發電機組,引領全球浮動式離岸風電跨入規模化驗證階段。有鑑於浮動式離岸風場的產業鏈仍在成形中,該風場的產業鏈布局具有參考價值。若我國欲推動浮動式離岸風場開發,產業鏈的先進者將可做為我國業者未來技術和開發合作的優先選擇。
近年來中國大陸、臺灣、韓國等亞洲離岸風電成長將帶動廣大商機,吸引各家風電廠商競選開發資格,在未來 10 年內,離岸風電將占日本和南韓新增能源 25% 以上。隨著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及韓國離岸風電政策陸續啟動,預計2030年當年亞洲離岸風力機市場新增容量可達7.8GW;2018-2030年亞洲離岸風力機新增容量年複合成長率達13.6%。亞洲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這三大市場透明度最高,然各國政府透過國家標準或法規方案制定、技術研發專案等政策扶植當地風力機系統商、零件及水下基礎業者。未來我國業者透過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分配容量作業要點之產業關聯執行方案承諾機制,在國內市場建立實績,將有助於搶進未來亞洲市場商機。惟產品除符合業主規格要求外,仍需符合亞洲各國政府設立之技術標準規範,而價格成本的競爭力將為決戰點。
智慧製造為全球產業最熱門之議題,智慧製造的範疇包含採用機械手臂、自動化設備以及巨型智慧生產設備等,這一系列的智慧製造技術革新,不僅可以降低重工業在製程中對勞力的依賴,也同時將金屬加工推向新的一個領域,帶來許多潛在的經濟效應。而離岸風電產業近年來受到結構大型化以及市場機制影響,許多水下基礎國際標竿廠商也在製造產線上導入智慧製造技術,以推出符合市場需求之產品,保持市場競爭力。
離岸風電產業已逐步由歐洲擴展至亞太區,併網容量顯著性的增加,已有亞太國家政府單位以及產業界察覺商機,著手布局產製能量。本篇評析將針對臺灣、日本、韓國、越南等四個亞太國家之離岸風力機零組件供應能量進行討論,盤點各國具發展優勢之項目,並剖析亞太風力機零組件供應趨勢。
水下無人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主要可分為兩大分類: ROV遙控水下載具(Remotely Operated underwater Vehicle,ROV)和AUV自主水下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AUV)。全球市場預估到2028年可達35億美金,CAGR 7.70%。目前主要被應用的領域在石油天然氣、離岸風電、國防、科學研究。台灣UUV市場規模小、投入的廠商數不多,目前台灣UUV應用以離岸風電、國防為主。但是台灣擁有基礎技術實力、海洋研究資源及航運造船業,透過發揮既有優勢與國際合作以提升台灣在UUV技術的競爭力及應用價值,未來可將其應用在海洋相關科學研究。
在能源轉型及政府政策推動下,我國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推升離岸風電設備製造及安裝運維業者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本文透過問卷調查,進行質化及量化人才職能分析,探討廠商對關鍵人才的需求條件、跨領域類型,及智慧化及數位化投入對人力資源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各項關鍵職缺的學經歷要求甚高,且具至少2年以上的年資要求,除須具備各領域別的專業知識外,還需具相關實務經驗,且各關鍵職缺皆具跨領域的需求。另值得注意的是,在智慧化及數位化發展趨勢下,國內大部分廠商僅投入兩成以下的人力於智慧化相關應用,未來3年內人才投入亦有逐年成長的可能;此外,由於未來的新興職缺為AI及大數據工程師,教育部及國內職訓單位在研擬相關策略上,可強化該職缺所需的職能培育,以利智慧化及數位化趨勢下,智慧化相關人力資源可及時到位。
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下儲能需求與日俱增,近年來逐漸於儲能領域嶄露頭角的釩液流電池,應用面向亦日趨多元。本文從釩液流電池安全、大規模儲電的優勢特點切入,進而帶出國際知名釩液流電池儲能案例及應用情境,包含偏鄉地區取代發電機的小型應用、區域電網整合應用,以及國家級風光儲輸示範工程大規模案例等。相信在技術與商業模式日漸創新突破的發展下,釩液流電池的商業應用發展將更多元且蓬勃。
近年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各領域中的應用日趨多元,遍及航太、工業與民生等多種產業,其中又以十分需要輕量化與高強度的航太領域更為蓬勃發展。本篇從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技術應用案例出發,帶出碳纖維複合材料近年來在新興與高值領域的相關應用,包括壓力容器、電池散熱器,以及太空產業中的各式結構與零組件,如衛星主體結構、隔熱罩、吊掛懸臂等,皆可看出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各領域中的重要性與廣泛應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MII金屬情報網(以下簡稱「本網站」)所提供之所有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研究報告、圖表、影像與影音等),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律的保障,其著作權歸屬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所有。本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及服務,可提供本網站會員及授權使用者作為非商業用途之內部使用參考,下載或使用網站中所提供之內容及服務,應遵守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非經本中心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全部或局部之重製、公開傳輸、改作、散布或其他利用本網站資料之行為。
由於科技發展及產業變動快速、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因素之影響等,本網站無法保證所提供資訊之時效性及完整性,本網站會員及授權使用者如有內部使用參考時,請注意發佈日期、立論假設或當時情境,並自行承擔因使用本網站資訊可能產生之任何損害。
非常歡迎您光臨「MII金屬情報網」(以下簡稱本網站),為了讓您能夠安心的使用本網站的各項服務與資訊,特此向您說明本網站的隱私權保護政策,以保障您的權益,請您務必詳細閱讀下列內容:
一、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本網站如何處理在您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個人識別資料。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本網站以外的相關連結網站,也不適用於非本網站所委託或參與管理的人員。
二、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方式
三、資料之保護
四、網站對外的相關連結
本網站的網頁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該連結網站不適用本網站的隱私權保護政策,您必須參考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保護政策。
五、與第三人共用個人資料之政策
六、Cookie之使用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七、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本網站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