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產業

~
出版日期 2020-10-12
作者 李孟諺
22

台灣海域氣候窗口(Weather Window)較短,颱風地震多,除定期檢查保養外,一定強度之颱風與地震後需要額外檢查。運維時間長達20年,建立在地運維供應鏈為必要選項,以降低運維成本與提高運維效率。

出版日期 2017-11-15
作者 謝昌倫 蕭珮瑄
23

政府現正力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期望透過政府興建及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強化民間投資動能,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能。前瞻計畫中力推離岸風電的開發,希望能充分利用台灣四面環海所具有的豐沛風力,擴展綠能開發與應用,挹注新的產業活水,提升國內產業製造水平。本文主要介紹離岸風機塔架與基樁製作,藉此展現出國內壓力容器相關製造業者,經由過往製作經驗,其實已具備完整的製作能力,冀望藉此逐步開展離岸風電產業自製的商機。

出版日期 2018-03-21
作者 陳芙靜
23

106年9月全球第一離岸風場開發開發商偕同法國巴黎銀行拜會逾7家國內公私營大型銀行,為彰化外海離岸風場計畫爭取籌組大型聯貸案,這也是臺灣首宗離岸風電聯貸案。我國政府推動公股銀行投入離岸風場融資,並透過標檢局建立我國第三方認證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同時為避免國外開發商完全進口國外整套機組及採用國外施工安裝工程,我國制定離岸風電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驅動沃旭需承諾推動我國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工作。目前沃旭以風力機塔架、水下基礎、變電站及陸上電力設施為優先在地化項目,而風力機零組件供應商及電纜承包商則視為具發展潛力項目。沃旭已與中鋼、世紀鋼、穩晉港灣等洽簽合作意向書,將有利國內企業切入其大彰化離岸風場建立實績,隨著未來沃旭有意拓展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等國之離岸風場,將有助國內廠商前進其他亞洲市場。

出版日期 2020-01-13
作者 林嘉容
23

由於政府政策大力推動,臺灣離岸風力發電產值由2018年新臺幣27.71億元,逐年上升至2022年預估新台幣875.92億元,累計裝置總量也由2018年的8MW成長至2022年的2,672MW,帶動離岸風電產業就業效果強。本文透過問卷調查及廠商訪談,探討廠商人才現況、未來需求量、及關鍵職務需求;經問卷調查分析,2020年至2022年各年新增之人才需求分別為930人、800人、170人,在廠商整體人才招募現況方面,則有36%的廠商表示「人才不足」、50%廠商認為「人才供給有限,但拉長招募時間仍可尋得人才」,究其原因為國內人才供給不足(36%),其次為在職人員技能不符(26%)。綜觀我國離岸風電人才需求,由於國內較欠缺製造及施工實績,初期仍仰賴外商人才提供技術指導與我國人力相互配合,且因短期大量需求,廠商傾向以現有人才技能再提升為主要人才發展措施。

出版日期 2019-11-26
作者 蘇皖儀
23

離岸風電產業運轉維護價值鏈中,「風力機運維」為主要市場,占比為59%,且展望至2024年,全球離岸風力機裝置總量預計將從2018年底的23GW,成長139%達到55GW,未來運維市場規模可觀。葉片侵蝕與修復仍然是離岸風力機運維領域的巨大挑戰,2018年間已造成全球離岸風力機累計停機時間約5,056天,顯示未來葉片檢修服務仍為離岸風電產業持續關注的問題。使用無人機與爬行器檢測風力機葉片損壞情形是兩項有助於降低修復成本的創新技術,工作效率是傳統方式的2至10倍,能大幅減少停機時間。我國目前已有具備發展無人機設備的能量,政府可藉由提供技術輔導資源,協助我國業者與外商合作,以搶下本地無人機運維市場先機。

出版日期 2020-10-26
作者 蔡欣芝
23

印度具相當成熟之陸域風電供應體系,研究其延伸至離岸風電之供應能量可發現,在古吉拉特邦以及泰米爾納德邦具葉片、鍛件、鑄件以及齒輪箱之供應能量。另外印度目前雖尚未有水下基礎製造業者,惟其國內有工程統包業者具石油天然氣海上工程統包經驗,再加上具有私營碼頭以及廣大之存放場域,因此有承攬水下基礎製造之優勢,未來發展動態不容臺灣業者輕忽。

出版日期 2020-12-11
作者 蔡欣芝
23

There are more than 500 companies involving in offshore wind industry in Denmark, making Denmark as a leading role globally.

出版日期 2021-01-04
作者 陳芙靜
23

今(109)年11月15日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簽署,預計2022年生效,涵蓋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規則、電子商務、智慧財產等20個議題。在RCEP簽訂下,將整合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恐影響國際離岸風電業者在亞洲供應鏈的布局受惠於產業關聯方案政策的執行,中短期我國產業在內需市場供應上較不受國際經貿競爭壓力影響。然RCEP簽訂將加速區域供應鏈的優勢整合,建議未來我國塔架、水下基礎業者可鏈結其在東協生產據點或當地夥伴,與台灣據點進行國際供應鏈重組,強化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為避免落入價格競爭,業者亦應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朝智慧製造及製造業服務化方向發展。

出版日期 2021-08-13
作者 陳芙靜
23

2019年12月11日歐盟執委會提出《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 EGD),為強化離岸風電的發展,2020年11月19日歐盟執委會頒布《離岸再生能源策略》,訂定2030年歐盟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為60GW,2050年增加至300GW,將帶動7,890億歐元投資及創造6.2萬就業機會,作為疫後經濟復甦的主要動能。2021年7月14日歐盟正式提出「Fit-55 Package」立法提案,將2030年的減碳目標提高至55%,並透過立法工具落實歐洲綠色新政。歐洲風能技術創新平台(European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on Wind Energy, ETIPWind)依技術優先度及短、中、長期制定2020-2027年風電技術發展藍圖。未來10年歐洲技術發展重點為數位工具及循環材料的應用、浮動式風電供應鏈的量產等,主軸方向尚包括超導型風力機、先進塔架材料及離岸風電的附加價值應用。

出版日期 2021-10-29
作者 王家蓁
23

根據Catapult Offshore Renewable Energy預測,隨著風場的建設與營運維護活動將增加,至2030年將有218個風場需要389艘OM船來做維護,其中有75%是針對CTV的需求。人員運輸船又稱轉運船(Crew Transportation Vessel, CTV),為最頻繁使用的風場服務船之一,主要出現在離岸風場的建設和營運維護服務階段。我國有發展CTV造船的能力,未來台灣風場陸續進入營運維護階段,並隨著區塊開發新的風場興建,將增加CTV的使用需求。建議國內造船廠未來在設計與建造船隻上能更符合國際趨勢: 環境友好、大型化、提升速度以及追求船艙內舒適平穩,以增加船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