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評析

~

我國產業園區產業聚落運作模式探討

出版日期 2020-10-05
作者 薛伊琇
102

我國產業園區以中小企業為發展主體,經多年發展,已孕育出特定之群聚產業廊帶,例如北部:電子、光學、資通訊;中部:機械設備、自行車及塑膠;南部:基本金屬、半導體封測、石化等。本文將依據園區不同的產業類型與需求,找出可能的聚落運作發展模式,以及產學研於聚落中的角色定位,以期有助於促進園區產業的創新發展。

從日商投資情況看高雄發展趨勢

出版日期 2021-04-15
作者 林建良
104

1950年代迄今,日本一直是對台直接投資(FDI)與技術引進最重要的來源國之一,但其投資之型態及業別則隨著台灣經貿環境之變化而有幾次重大的改變。在1960到1970年代,日本對台投資主要的產業以輕工業為主;1980年代之後,電器、電子製品、機械、運輸工具、金屬等資本與技術較密集的產業比重逐漸上升。我國於1986年准許外國人投資服務業,日商也相繼投入百貨、超級市場、租賃等產業。日本對台投資主要在於利用當時台灣低廉與優質的勞動力,但相對也帶來技術轉移。由於台灣產業成熟及多樣性的消費市場,使得仿效以消費者為導向日本服務品質的服務業在台灣也逐漸成為標準流程。高科技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為主的投資型態也逐年增加。台灣社會也正逐步提升生活品質、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重視環保及能源開發等努力,將是日本企業來台投資之新商機。

學研如何合作培育未來製造業勞動力-以歐美先進國家經驗與個案為例

出版日期 2021-11-15
作者 台灣經濟研究院 李永正 副研究員 劉翰璋 助理研究員
111

學研機構在協助本地製造業技術加值創新的任務主要有三大類型,技術研發、商業發展、創新生態系建構。然而若無充分的相關高階技能人才的供給,這些學研機構的任務就無法完成。歐美先進國家,在追求製造業高值化的過程中,普遍發現高階技術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政府支持下,學研機構與產業合作對高階製造技能與勞動力進行供需的調查;對高中職、大學、研究所以及現職勞工設計適當的教育訓練課程;對課程與學分進行全國通行的認證;採取宣傳行銷的方式導正一般民眾對製造業職涯的認知。本文將藉由美國、英國近年的實際案例,說明他們如何對症下藥,解決高階技術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高雄市整體產業形貌發展概況

出版日期 2020-03-05
作者 謝明德
119

2017年每人可支配所得32.1萬,較2010年成長15%,不過仍稍低於全國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32.3萬元

產業園區PCB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

出版日期 2021-01-13
作者 薛伊琇
124

2020年受惠5G基礎建設、5G智慧手機及因疫情衍伸的遠距需求產品,預估全球PCB年產值將逆勢成長5.2%。台灣產值市佔率全球第1名(31%)

南部健康產業發展(簡報)

出版日期 2020-12-02
作者 劉一郎
128

健康福祉產業範疇包含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等兩大次領域,依據特性,分為 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產品、健康促進服務、養生福祉服務等三大次產業。

六都主力產業動態觀測

出版日期 2020-03-30
作者 謝明德
130

根據高雄市政府經發局發布的《高雄市產經情勢分析季報-108年度第4季》,2019年高雄市的產業總銷售額逾4.6兆元,在六都之中位居第三,占全國總額的10.87%,所占比例與排名第二位的新北市相差不到0.8%。台灣的北部產業聚落,包含台北市以及產業發展與其相依附的新北市,為全國經濟產值最高的區域,而位於北部經濟圈之外的高雄市,實為國內產業集中發展的第二大核心區域。透過盤點六都主力產業的營收概況,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六都常見之投資促進措施,主要可區分為機制流程、跨國宣傳、園區土地、青年創業、轉型輔導等5大類,並可進一步細分為14種。

後疫情時代航空產業發展趨勢

出版日期 2022-01-22
作者 邱柏菁 劉一郎
130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表示•2019年因疫情急速衰退,今(2021)年起出現回升超勢,虧損降低、挑戰持續,但最困難的時刻已過去。2021年航運需求(以RPK衡量)約為疫情前的40%、2022年將回升至2019年61%水準,客運總最回升至75%水準(34億人),預期2024年可恢復疫前水準。因疫苗施打率提升,國内及區域性短程航班市場逐漸回溫,並有望於2022-23年全面復甦,但長程航班則要到2024-25年才能恢復。2022年商業航空公司預期接收新機1622架 ,高於2019年水準,但因前景難料,有可能選擇減少訂單或延後交機。

全球供應鏈重組對加工區內廠商之影響與因應

出版日期 2020-11-26
作者 朱澔偉
132

自2018年7月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以來,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直接衝撞,對我國產業而言,首當其衝即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生產據點銷售全球市場」之製造業者。在經歷兩年的觀望期後,以大陸為主要生產據點的台商,已漸接受短期內美中關係無法回復的事實。2020年9月,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動邀集我外交部與經濟部、歐洲經貿辦事處、日台交流協會及貿協,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AIT及貿協將強化供應鏈重組與韌性的諮商及合作。 本文將針對加工區內產業從生產據點與目標市場佈局的4種模式,探討影響、衝擊與因應之策略建議,供相關產業參酌。

六都製造業動態觀測

出版日期 2021-12-28
作者 謝明德
133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歷經能源危機、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國際疫情、貿易戰等全球變局,透過政府適時推出相應的產業政策,藉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維持製造業穩定成長。製造業關鍵營運指標有:工廠家數、從業員工、營業收入,以及研究發展經費。從近年數據來看,全台整體製造業平均家數89,591家、從業員工人數約285.9萬人、營業收入約17.1兆元、整體研究發展經費約5,617億元,佔整體營收約3.3%。六都中以桃園市在上述營業收入、從業員工以及研究發展經費指標中位居六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