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園區以中小企業為發展主體,經多年發展,已孕育出特定之群聚產業廊帶,例如北部:電子、光學、資通訊;中部:機械設備、自行車及塑膠;南部:基本金屬、半導體封測、石化等。本文將依據園區不同的產業類型與需求,找出可能的聚落運作發展模式,以及產學研於聚落中的角色定位,以期有助於促進園區產業的創新發展。
1950年代迄今,日本一直是對台直接投資(FDI)與技術引進最重要的來源國之一,但其投資之型態及業別則隨著台灣經貿環境之變化而有幾次重大的改變。在1960到1970年代,日本對台投資主要的產業以輕工業為主;1980年代之後,電器、電子製品、機械、運輸工具、金屬等資本與技術較密集的產業比重逐漸上升。我國於1986年准許外國人投資服務業,日商也相繼投入百貨、超級市場、租賃等產業。日本對台投資主要在於利用當時台灣低廉與優質的勞動力,但相對也帶來技術轉移。由於台灣產業成熟及多樣性的消費市場,使得仿效以消費者為導向日本服務品質的服務業在台灣也逐漸成為標準流程。高科技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為主的投資型態也逐年增加。台灣社會也正逐步提升生活品質、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重視環保及能源開發等努力,將是日本企業來台投資之新商機。
學研機構在協助本地製造業技術加值創新的任務主要有三大類型,技術研發、商業發展、創新生態系建構。然而若無充分的相關高階技能人才的供給,這些學研機構的任務就無法完成。歐美先進國家,在追求製造業高值化的過程中,普遍發現高階技術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政府支持下,學研機構與產業合作對高階製造技能與勞動力進行供需的調查;對高中職、大學、研究所以及現職勞工設計適當的教育訓練課程;對課程與學分進行全國通行的認證;採取宣傳行銷的方式導正一般民眾對製造業職涯的認知。本文將藉由美國、英國近年的實際案例,說明他們如何對症下藥,解決高階技術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2017年每人可支配所得32.1萬,較2010年成長15%,不過仍稍低於全國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32.3萬元
2020年受惠5G基礎建設、5G智慧手機及因疫情衍伸的遠距需求產品,預估全球PCB年產值將逆勢成長5.2%。台灣產值市佔率全球第1名(31%)
健康福祉產業範疇包含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等兩大次領域,依據特性,分為 健康促進/養生福祉產品、健康促進服務、養生福祉服務等三大次產業。
根據高雄市政府經發局發布的《高雄市產經情勢分析季報-108年度第4季》,2019年高雄市的產業總銷售額逾4.6兆元,在六都之中位居第三,占全國總額的10.87%,所占比例與排名第二位的新北市相差不到0.8%。台灣的北部產業聚落,包含台北市以及產業發展與其相依附的新北市,為全國經濟產值最高的區域,而位於北部經濟圈之外的高雄市,實為國內產業集中發展的第二大核心區域。透過盤點六都主力產業的營收概況,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六都常見之投資促進措施,主要可區分為機制流程、跨國宣傳、園區土地、青年創業、轉型輔導等5大類,並可進一步細分為14種。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表示•2019年因疫情急速衰退,今(2021)年起出現回升超勢,虧損降低、挑戰持續,但最困難的時刻已過去。2021年航運需求(以RPK衡量)約為疫情前的40%、2022年將回升至2019年61%水準,客運總最回升至75%水準(34億人),預期2024年可恢復疫前水準。因疫苗施打率提升,國内及區域性短程航班市場逐漸回溫,並有望於2022-23年全面復甦,但長程航班則要到2024-25年才能恢復。2022年商業航空公司預期接收新機1622架 ,高於2019年水準,但因前景難料,有可能選擇減少訂單或延後交機。
自2018年7月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以來,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直接衝撞,對我國產業而言,首當其衝即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生產據點銷售全球市場」之製造業者。在經歷兩年的觀望期後,以大陸為主要生產據點的台商,已漸接受短期內美中關係無法回復的事實。2020年9月,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動邀集我外交部與經濟部、歐洲經貿辦事處、日台交流協會及貿協,共同舉辦「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AIT及貿協將強化供應鏈重組與韌性的諮商及合作。 本文將針對加工區內產業從生產據點與目標市場佈局的4種模式,探討影響、衝擊與因應之策略建議,供相關產業參酌。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歷經能源危機、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國際疫情、貿易戰等全球變局,透過政府適時推出相應的產業政策,藉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維持製造業穩定成長。製造業關鍵營運指標有:工廠家數、從業員工、營業收入,以及研究發展經費。從近年數據來看,全台整體製造業平均家數89,591家、從業員工人數約285.9萬人、營業收入約17.1兆元、整體研究發展經費約5,617億元,佔整體營收約3.3%。六都中以桃園市在上述營業收入、從業員工以及研究發展經費指標中位居六都之首。
1
2
3
4
5
6
7
MII金屬情報網(以下簡稱「本網站」)所提供之所有服務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研究報告、圖表、影像與影音等),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律的保障,其著作權歸屬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所有。本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及服務,可提供本網站會員及授權使用者作為非商業用途之內部使用參考,下載或使用網站中所提供之內容及服務,應遵守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非經本中心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全部或局部之重製、公開傳輸、改作、散布或其他利用本網站資料之行為。
由於科技發展及產業變動快速、資訊的不完整及其他不確定因素之影響等,本網站無法保證所提供資訊之時效性及完整性,本網站會員及授權使用者如有內部使用參考時,請注意發佈日期、立論假設或當時情境,並自行承擔因使用本網站資訊可能產生之任何損害。
非常歡迎您光臨「MII金屬情報網」(以下簡稱本網站),為了讓您能夠安心的使用本網站的各項服務與資訊,特此向您說明本網站的隱私權保護政策,以保障您的權益,請您務必詳細閱讀下列內容:
一、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本網站如何處理在您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個人識別資料。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本網站以外的相關連結網站,也不適用於非本網站所委託或參與管理的人員。
二、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方式
三、資料之保護
四、網站對外的相關連結
本網站的網頁提供其他網站的網路連結,您也可經由本網站所提供的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該連結網站不適用本網站的隱私權保護政策,您必須參考該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保護政策。
五、與第三人共用個人資料之政策
六、Cookie之使用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七、隱私權保護政策之修正
本網站隱私權保護政策將因應需求隨時進行修正,修正後的條款將刊登於網站上。